平遥小吃美食 |碗脱子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如果有人问,平遥最具魔性、最有魅力、最显灵魂的面食是什么?江湖告诉你——碗脱子。
10.jpg
到平遥旅游,半路上导游就会给你介绍,一定吃点儿牛肉和碗脱子;游子回到平遥,第一碗想吃什么?你脱口而出,先来碗碗脱子。游子出差,路过平遥,下车咥一碗碗脱子再走。有人从太原开车回到平遥,就为中午能吃一碗碗脱子,吃完再回,你说这碗碗脱子贵不贵?
11.jpg
山西的碗脱有三大名品。除平遥碗脱外,晋北的保德碗脱、晋西的柳林碗团都是碗脱中的精品。保德碗脱胜在面品,柳林碗团胜在调料。而平遥碗脱,观之晶莹光亮,闻之扑鼻喷香,食之味美沁心。
12.jpg
平遥碗脱子魔力太大了,无论闹市十字,还是僻静小巷;无论乡村庙会,还是各种宴会,到处都有其身影。薄薄一张碗脱,让每一位平遥人心心念念,梦牵魂绕,赶集必点,逢会必吃,常食不腻,引以为傲。早餐吃,午餐吃,晚餐也吃;婚礼生日吃,亲朋聚会吃,招待外地客人吃;不论男女,无论贵贱,都喜欢吃,而且永远食不尽兴。
13.jpg
在古城里,稍微有一点空地儿,必定会出现一个碗脱摊点。摊点规模不大,几根铁架子一撑,上面扯一块方形白布,下面摆几张简易桌子,几个小凳,一个小塔塔火,几件家什,碗脱小摊就开张了。有的甚至就在土堆堆旮旯旯开炒,人说,管它干净不干净,吃一碗再说。也有人说,土堆堆上开炒,真正鬼耍损啦。摊主多年在火边熏陶,满面透着烟火色和憨厚气,很多是夫妻俩搭档。
14.jpg
也有身着古装,扮俏装神,手敲铜锣,拉开调韵,高声叫卖:平……遥……碗脱……嗷……,收尾音婉转悠长,在狭窄的街巷中回荡。随着买卖开张,刀在案板上切碗脱的声音随之传开: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其节奏舒缓有致,十分悦耳。
15.jpg
师傅的刀工十分了得,一边与顾客闲谝说笑,一边切着碗脱,其速度让你咋舌,十分担心他的手指,师傅说,不要担心,已经卖了二十多年了。平遥人就在这悠扬的市声中生活着,忙碌着。
16.jpg
碗脱实际上有两道工序,一是制成品,二是炒制。
制作成品的方法不是什么秘笈,早已公开,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其中的道理只有亲自实践,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才能慢慢摸出道道来。
据传,平遥碗脱100多年前由城南堡的董宣师傅发明,其后人已到四代,仍以卖碗脱为生。正因为发明人实名实姓,也就少了些神秘感。不过,1900年,慈禧一行避祸西安,路径平遥时曾品尝过,慈禧龙颜大悦,予以重赏,从此扬名湖,传承至今。
17.jpg
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董氏后人的制作方法。以1:66之比,将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入0.6%的盐水与大料水及每斤面粉5%的菜籽油,调匀后分盛于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出笼晾凉备用。
18.jpg
碗脱子的炒制,也需要技术。同样是炒制,有的高手手段了得,名满江湖,你问问古城里的人,他们会不喘气地给你数念出很多江湖派别。三圪塔、权明、梦日、三飞、碗脱胡,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味,各有食客无数。
19.jpg
师傅们炒制碗脱尽显烟火气,一个小型筒状火炉,一个满是油腻的炒瓢,一堆满是烟火色的盆盆罐罐,醋水、蒜水、酱油、秘制水、辣椒面;豆芽、麻花、火腿肠、午餐肉一应俱全。
20.jpg
炒瓢放猪油烧热,葱花、姜丝、蒜片爆锅,炒出香味,抓一把豆芽放进炒瓢,热油遇见水滴,四处飞溅,遇锅底明火,顿时窜出二尺高火苗,哄哄作响,师傅耍帅,掂动炒瓢,火随瓢动,油助火势,一上一下,让人心惊肉跳。一把土豆条进去,火被压灭,放入碗脱同炒,加大料水、酱油、醋水、辣椒调味,最后放蒜水,撒上盐、味精翻炒几下,香气四溢,十分可口,倒入碗内即可食用。
21.jpg
近年来,炒制作料越来越多,除土豆条、豆芽外,又用肉、火腿、肥肠炒,现在又加进方便面、油麻花炒。真想不到,方便面、麻花能和碗脱同炒,谁出的主意?可有人说,不加麻花和火腿肠是没有灵魂的。
22.jpg
以上为热炒,还有凉拌。凉拌可切成条状,放入盘中,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将碗脱卷成面棒蘸蘸汁食用也别有情趣。
23.jpg
碗脱的食用也十分讲究。近年来开发出的“平遥碗脱子宴”,听了看了让人咋舌。凉拌类按形状分,有扇形、菱形8种;按口味分,有麻、辣、酸、甜、苦、香8种;直接食用的有14种;蘸料吃的有8种。热炒类又有肥肠碗脱、糖醋碗脱、过油肉碗脱等16种。真是小小一碗脱,乾坤大世界。
24.jpg
说到底,碗脱子它仅仅是一碗小吃,比不上江南水乡的鱼虾海鲜,比不上塞北朔漠的牛羊大肉,它就是一个从碟子中间脱出来的面食,圆圆的、薄薄的一层,不豪华,甚至有些寒酸,但它深深地牵住了平遥人的神经,抓住了平遥人的味蕾,让平遥人为之着迷,为之倾倒,成为平遥人承续不断的乡愁,成为平遥城乡永远飘散不完的烟火味。


附录:

对“碗脱”名称用字的看法
“碗脱”两个字究竟怎么写,没有定法。我收集到的写法好几种。如碗托儿、碗饦儿、碗秃则、碗脱则、碗秃子、碗托子、碗脱子等等。十分遗憾,当年慈禧老佛爷,尝了这美味,尽管大加赞赏,但却没有赐一个名号,使得这美味竟然出现那么多的别号。这里稍作分析。民间用字中,碗秃子中的“秃”字最不靠谱,音同罢了。碗托子中“托”字意义没有支撑,也算音同。碗饦子中的“饦”字较偏僻,但意义上有联系,汉代人杨雄写了本书叫《方言》,其中解释:饼谓之饦。而汉代的饼是指面条之类面食,因此,“饦”字意义比较接近,但却不常见。“脱”最接近碗脱工艺,因此,碗脱的写法最靠谱。关于“则”字,应该为“子”字,属词缀。在晋语中,“子”字的读音与“则”同音,因此,民间常将“子”字写作“则”字,还是回归本字比较好。总之,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笔者赞同并建议大家用“碗脱子”的写法。

http://www.pingyao.gov.cn/zwgk/bmxxgkml/zfbm1/42whhlyj/fdzdgknr39/whlyjzdgz42whhlyj/whlyjczgc42whhlyj/content_144601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