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早上一睁眼,先吃一碗“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兰州拉面,汤汁清爽、拉面劲道;中午饥肠辘辘,踏进街边沙县小吃店,招牌菜色扁肉、烧麦、肉包、米冻等看得人口水直流;深夜饿了想要加餐,在家就能泡一碗螺蛳粉,吃粉喝汤,唇齿留香,大快朵颐。

小吃不少,小吃也不小。散布在祖国大地的各色小吃不仅承载着当地一方水土的独特味道,如今更是成为了改善民生的好帮手。广西柳州螺蛳粉吸引原料厂入驻乡村提供就业岗位,福建沙县小吃产业化经营拓宽村民致富之路,甘肃兰州拉面培育技术人才靠手艺兴业……各色小吃百花齐放,为乡村振兴出大力。

民以食为天,现在的城市化、乡村振兴都需要小吃产业,这就叫应运而生,相向而行。小吃行业应当还要探索,还要完善,继续引领风骚。近日,笔者采访了几位小吃行业的从业者,听他们讲述小吃为乡亲们带来好日子的故事。

柳州螺蛳粉厂职工韦柳票:

“家门口,找到一份好工作”

广西俗语说得好:听戏听腔,吃粉吃汤。这“粉”说的就是广西特色小吃——螺蛳粉。除了酸辣鲜香的好口感,小小一碗粉更是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好生活。

地道的螺蛳粉讲究“辣、爽、鲜、酸”,不仅要有软韧爽口的米粉,炸得酥脆的花生,还要有从不锈钢大盆里抓出的一把酸笋和酸豆角。这满满一碗螺蛳粉,连料带汤,可谓“吃粉喝汤,唇齿留香”。

被螺蛳粉吸引的可不止广西人。近年来,螺蛳粉名声愈盛,渐渐成了“网红美食”。据柳州市官方公布信息显示,2020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10亿元,同比增长75.74%;其中,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碗美味的螺蛳粉,离不开优质的原材料。随着成千上万碗螺蛳粉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成百上千份工作也落到了百姓们的头上。

“从签合同到现在,我心里这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呢。”今年41岁的韦柳票是柳州市柳州区百朋镇尧治村的村民。她从没有想过,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好工作。

尧治村曾是贫困村,村民不富裕,家家的劳动力跑到外地谋生。然而如今的尧治村村口,却建起了一栋崭新的大厂房——贡荷百利米粉厂。

“我们这里的莲藕非常有名,用来做米粉是再好不过的!”韦柳票是米粉厂里新上任的会计,她十分惊喜,被称为“双季莲藕”之乡的百朋镇尧治村,竟然能搭上螺蛳粉原材料制造产业的快车,吸引厂商落户。

贡荷百利米粉厂以特色莲藕米粉和葛根米粉加工为主要加工方向,打造更爽滑弹韧的米粉新品牌,成为广西螺蛳粉配套产业中第一批在村里建厂的企业。

“现在每天上班都特别方便,我骑着电瓶车5分钟就到厂里了。”获得新工作之前,韦柳票也跟着大伙儿到邻县打工。赶上活儿少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聚少离多之下,8岁的儿子见着她都往老人身后躲。看着娃儿躲自己的娘,韦柳票心里难受极了。

“家门口的工厂”解决了她的苦恼。厂子开在村里,孩子上学就在工厂对面,顺路就能接送孩子上下学。苦日子也终于熬出了头。“不少年轻人也回到厂里干活了,村子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韦柳票高兴地感叹道。

“确实大部分企业都想挤进产业园,但是在村里建厂也有产业园没有的好处,一方面是原料供给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本地人做些实事、做有意义的事。”贡荷百利米粉厂的负责人胡达柏也十分感慨。这间米粉厂是柳州第一批“村中厂”,更是企业反哺村镇的典型。“看着乡亲们背井离乡不远千里去打工,我这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如果在家里一个月也能有四五千块钱,谁还跑那么远打工呢?”

胡达柏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20年10月底,他把村里的地租了下来。11月初,区委书记就找到了他,表明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诚意,提出让村里以“场地+资金”的形式入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起先不是都能立刻理解村里建厂的用意。胡达柏解释说:“一开始乡亲们对建厂还是比较排斥。他们想着厂是老板的,地是村里的,老板的厂占了村里的地,自己的利益就要受损了。”

刚开始那段时间,村里的气氛明显有些紧张。每次去考察选址和进度,总能见到村民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小声议论,上前打招呼,态度又都很冷淡。眼瞅着乡亲们有了不满,胡达柏不禁有些忐忑,却又找不到机会解释。因为在村民们看来,他是外来的大老板,“和村里不是一条心”。

就在胡达柏忧心建厂受挫时,操心着村里大事小情的村干部们“出手”了,他们找到意见比较大的几个村民,挨个上门掏心窝子地“唠嗑”,从为什么要到村里建厂说到厂子建起来外面的娃儿都能回来,大家一起在村里享福。乡亲们的态度就这样渐渐转化了,最后甚至主动开始打听米粉厂的建设进度。

看到此情此景,胡达柏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是我建厂最顺利的一次,下次我还要在村里建厂。”

米粉厂建得顺利,村里的百姓日子也越过越舒心——米粉厂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尧治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村民年增收540万元以上。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贡荷百利米粉厂闯出了一条村里建厂的新路子,小小米粉带动全村富裕,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严 冰 张星翼 陈嘉淇

http://xczx.gxzf.gov.cn/xwzx/mtjj/t9872580.shtml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帖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先来碗地道的兰州拉面,清汤亮面,精神满满。午时饥了,沙县小吃里的扁肉、烧麦,一样来点,满足得很。夜深人静,螺蛳粉一泡,暖胃又暖心。小吃虽小,却藏着大大的民生智慧。看广西柳州螺蛳粉带动乡村就业,沙县小吃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兰州拉面教人凭手艺吃饭。小吃遍地开花,助力乡村振兴。吃是头等大事,小吃产业在城市和乡村都大有可为,这就是生活的烟火气,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滋味。
发表于 2024-11-27 01:16:07

举报 回复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兰州拉面的香气就勾起了馋虫,清汤鲜肉细面,简单却滋味十足。午时,沙县小吃店成了小憩站,扁肉烧麦肉包,样样都是心头好。夜深人静,螺蛳粉成了最佳伴侣,一碗下肚,满足感油然而生。小吃虽小,却大有可为,它们不仅美味,还成了民生福祉的助力。螺蛳粉带动乡村就业,沙县小吃助力村民致富,兰州拉面培养技术人才。小吃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这就是咱老百姓的日子,美食里藏着大智慧,小吃里有着大未来!
发表于 2024-11-27 01:21:31

举报 回复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先来碗热腾腾的兰州拉面,那汤清面劲,真是唤醒一天的元气。午时肚饿,沙县小吃里的扁肉、烧麦,简直是解馋神器。夜深人静,螺蛳粉一泡,滋味十足,暖胃又暖心。小吃,看着不起眼,实则大有乾坤。它们不只是味蕾的记忆,更是民生改善的生力军。螺蛳粉带火了原料厂,沙县小吃铺就了致富路,兰州拉面育出了技术人才。小吃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吃,可是大事,小吃产业兴旺,城乡都受益,这就是生活的烟火气,最美的风景线。
发表于 2024-11-27 01:26:03

举报 回复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先来碗兰州拉面,汤清面劲,唤醒一天的元气。午时沙县小吃店里,扁肉、烧麦诱人得很,填满饥肠辘辘。夜深人静,螺蛳粉一碗,香飘四溢,解馋又满足。小吃,可不小瞧!它们不只勾起味蕾乡愁,更是民生大功臣。柳州螺蛳粉带动乡村就业,沙县小吃铺就致富路,兰州拉面育出技术人才。小吃遍地开花,助力乡村振兴。食为民本,小吃产业在城市化、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这便是生活的烟火气,时代的需要嘛!
发表于 2025-1-21 12:06:26

举报 回复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先来碗兰州拉面,汤清面劲,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午时肚饿,沙县小吃店里扁肉、烧麦样样诱人,解馋又实惠。夜深人静,一碗螺蛳粉在手,香辣鲜美,暖胃更暖心。小吃不大,却连着大民生。螺蛳粉带火原料厂,沙县小吃富了乡亲,兰州拉面育出技术人才。这些小吃,不仅滋味独特,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民以食为天,小吃产业在城市化、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美食也能成大事!
发表于 2025-1-21 12:12:19

举报 回复

小吃:小产业连着大民生大市场

一早醒来,那碗热腾腾的兰州拉面总能勾起食欲,汤清面劲,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午时,沙县小吃店的扁肉、烧麦,简单却滋味十足,解乏又满足。深夜的螺蛳粉,一碗下肚,暖胃又暖心。小吃虽小,却连着大大的民生和热闹的市场。你看,柳州螺蛳粉带火了乡村原料厂,沙县小吃产业化让村民钱包鼓起来,兰州拉面更是技艺传承的典范。小吃,不只是味蕾的记忆,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民以食为天,小吃产业正蓬勃发展,为城乡添彩!
发表于 2025-1-21 12:16:14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