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春来早。 今日,旭日含情,山川含笑,清风拂过金色的牧场,拂过藏区百姓温暖的家园。 今日藏区,党的民族政策润物无声,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凯歌高奏,藏区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保齐头并进,笑语欢歌遍洒草原。 在这个春天,记者的视角,再次投向广袤藏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的每一章新篇,而它们,注定会串接成一幅展现和谐藏区今日新貌的恢弘卷轴。 面粉在发酵 苑玉虹 丁玉梅 摄 已经擀好、准备烧制的面饼。苑玉虹 丁玉梅 摄 做好的热贡土烧馍将运往位于同仁县城的门市部。苑玉虹 丁玉梅 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吃食,但是我们这里没有。小时候妈妈常给我做的烧馍长大后渐渐吃不上了,那是妈妈的味道。”说起自己一手传承制作的热贡土烧馍,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德合隆藏式传统饮食文化公司经理、46岁的仁青本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烧馍的那一幕。 在灶火里面放上硬土块,等土块烧红后,将揉好的面饼放到灶火里,上面再盖一层烧红的土块,大约半小时后,烧馍诱人的香味儿便飘了出来,扒开土块,取出烤得酥香甜脆的烧馍,迫不及待地填入嘴里…… 那个时候,母亲经常这样为全家人烧制土烧馍。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包括仁青本一家人在内的乡邻逐渐接受了现代社会更加方便快捷的饮食习惯,烧制土烧馍的人越来越少,土烧馍的制作方法几近失传。 童年时每天吃土烧馍的情景成了仁青本挥之不去的记忆。仁青本一直在想,如何让大家重新吃上土烧馍,同时也让热贡土烧馍成为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 2014年,深思熟虑后的仁青本成立了同仁县德合隆藏式传统饮食文化有限公司,邀请村里几名会烧制土烧馍的老人,对公司招收的18位村民进行为期5天的技能培训。 培训结束后,仁青本他们开始烧制土烧馍。但是第一次尝试烧制的土烧馍,因为发酵时间的原因并没有成功。第二次,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烧制了150个土烧馍,仁青本将土烧馍送给周边的乡亲们品尝,得到一致好评。 仁青本的热贡土烧馍因面粉来自本地、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醇香的口味一炮而红。 2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同仁县隆务镇麻巴群吾村的土烧馍制作车间,仁青本的弟妹更他吉戴着帽子、口罩,正在和面。和面、发酵、揉面、称重、擀面、烧制,土烧馍的制作过程不仅繁杂,更是个力气活,一般的土烧馍有3.5公斤重,最大的可达17.5公斤,所以在烧制时,需要15个人共同完成。 “一般下午3时开始和面发酵,等到第二天凌晨3时,开始烧制。烧制土烧馍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要控制好面团的发酵时间。”更他吉说。 制作车间内,长约50米、宽约3米的制作台面上,堆满了硬土块。更他吉介绍道,首先将硬土块用火烧热,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搓均匀后,擀成饼子放在烧热的土块上面,饼子上面再盖上土,焐烤约1个小时,外层酥而香、底层脆而甜、中层软而筋度适中的热贡土烧馍就做好了,土烧馍不含任何的添加剂,既环保又美味。 “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土烧馍不仅当地人喜爱,也受到了周边地区群众的青睐。今年春节期间,土烧馍供不应求,最多一天做了四百多个。”仁青本告诉记者。 是创业,更是传承;是传承,更是突破。作为黄南州唯一一家烧制土烧馍的公司,除了烧制土烧馍,仁青本的公司还制作青稞面饼、油果子等传统面食,在位于同仁县的门市部销售,去年公司收入达到60余万元。 “我们每周会为一家北京的餐厅快递运送30个土烧馍,餐厅老板告诉我土烧馍很受当地人的喜爱。”仁青本说。如今,热贡土烧馍不仅销往海东市、西宁市,还销往四川、西藏、甘肃等地。 “我们的土烧馍已经‘火’起来了。今年,我准备在西宁开一间铺子直销土烧馍,还有电商方面的考虑,争取让更多的人尝到环保美味的热贡土烧馍。”说起下一步的打算,仁青本信心十足。(苑玉虹 丁玉梅)
http://www.qinghai.gov.cn/dmqh/system/2017/02/20/01025229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