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厦门有约500家沙县小吃 近八成不是沙县人开的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文/本报记者 汪长福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暮  制图/陶晓峰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现在不少沙县人对厦门小吃市场,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几年厦门市场不好做,不爱来厦门做沙县小吃;另一种则认为,厦门的小吃市场百花齐放,永安粿条、漳州小吃等虽有突飞猛进之势,但是沙县小吃基础好、牌子响,还是大有可为。
  记者了解到,厦门地区的沙县小吃店面数量,目前仍有500家左右。不过,其中近80%的经营者并不是沙县人。与此同时,沙县小吃的转型升级,则让很多厦门人眼前一亮,一个打着“做更好的沙县小吃”旗号的商家,在福州成功经营上百家连锁店的同时,如今把重点放在厦门市场。
  【市场变化】 厦门沙县小吃 八成不是沙县人在做
  记者注意到,沙县小吃大多是面积小、投资不大的夫妻店,虽然都挂沙县小吃招牌,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而且店面转手经营、关停、新开的频率都比较快,很难具体统计一个城市的沙县小吃店面数量。
  日前,记者从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了解到的数据是,厦门的沙县小吃店面数量,目前仍有500家左右,不过,这些打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店面,大部分经营者并不是沙县人。“沙县人在厦门做小吃早,但是走得也比较早。”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的罗先生说,他们在2006年左右进驻厦门、成立办事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会员、培训小吃人才,对象都是沙县人。
  罗先生表示,因为“沙县小吃”迟迟无法作为商标注册,他们只好先推广已经注册成功的集体商标,发展经营沙县小吃的沙县人入会,尽量起到纽带作用,将分散式经营的沙县小吃在一定程度上聚拢起来,推广沙县小吃的标准化流程,引导会员使用统一的沙县小吃牌匾、服装、餐具等等。几年间,该同业公会在厦门发展了300家左右的会员。
  不过,大约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厦门的沙县小吃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差不多有80%的沙县人走掉了,厦门的沙县小吃大部分不是沙县人在做。”罗先生坦言,外地人看到“沙县小吃”招牌能赚钱,纷纷涉足这个领域,加上厦门租金高、价格难提升、利润渐渐缩减等多重市场因素,导致很多沙县人离开厦门市场,前往外省开拓新市场。因此,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在厦门的作用也慢慢减小,最终选择在2011年撤掉驻厦办事处。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岛内金尚、松柏一带的八家沙县小吃,其中只有两家是沙县人在经营,其他的经营者有的说是来自三明其他地区,有的干脆不说自己是哪里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厦门的沙县小吃大部分不是沙县人经营”的说法。
  在松柏开店的陈先生表示,很多外地人没有真正学会沙县小吃的做法,导致厦门的沙县小吃口味越来越不正宗,影响了不少食客对沙县小吃的看法。
  【转型升级】 沙县小吃新面孔悄然出现
  餐饮市场也是一个江湖,变幻莫测。记者注意到,这两年,厦门的小吃市场风起云涌,除了沙县小吃、兰州拉面、莆田卤面等老面孔,永安粿条、黄焖鸡米饭、漳州小吃等地方品类也有突飞猛进之势。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适者生存。一些厦门的沙县小吃业者正在努力扭转脏乱差的店内卫生环境。“沙县小吃的品种、口味可以不变,但是就餐环境的确应该转变一下。”在金尚开店的范女士坦言,很多客人对沙县小吃的印象就是比较低端、店里的环境差,“现在很多人去吃东西都会先看一下环境,感觉比较卫生才会进去吃”。所以,她认为,用流行的话说,沙县小吃也应该转型升级。
  其实,在转型升级方面,沙县人也在不断尝试。例如,沙县人张万和在福州地区已经经营上百家“淳百味”,近几年也在厦门开了几家店。张万和说,今年12月15日,集美新华都将新开一家升级版的“淳百味”,投入40多万元,装修方面选择“夏茂建筑风格”(夏茂是沙县的一个镇,也是外出做小吃人数较多的镇,该镇现存不少明清时期建筑,别具一格),将赋予沙县小吃更多的文化内涵。
1.jpg
  张万和认为,沙县小吃的产品本身极具特色,都是五谷杂粮做成,符合健康饮食理念。不过,从沙县小吃的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是个体户,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市场口碑、美誉度等问题。因此,他建议厦门的沙县小吃从业者,不要恐惧其他品牌的竞争,而是要调整好心态,认真思考,从自身的改变开始。厦门的小吃市场前景很好,接下来,厦门的机场、写字楼、社区等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更多更好的沙县小吃店面。
  【经济观察】
  【背景】
  沙县小吃的厦门传奇
  逃债的追债的
  都开了小吃店
  说起沙县小吃与厦门这座城市的渊源,多少带有一点传奇色彩,民间广为流传的表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躲债的沙县人,从沙县逃到厦门,以做小吃为生。结果,厦门成了他们的福地,赚钱的沙县人用“传帮带”的模式越走越远,沙县小吃的名头开始传遍全国。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邓世奇。日前,记者拨通了他的手机,听闻是采访,老邓笑了笑说:“讲太多了,不讲了。”尽管老邓婉拒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请求,但是他在厦门的创业故事,早已为业内人士熟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沙县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一大批人拆掉旧房后要盖新房,手头缺钱,就去标会。中标者,钱来得快。投标者,拿的利息比银行高得多,所以参与者越来越多。1992年8月,沙县这种民间融资的资金链断裂,标会纷纷倒闭,“八大会头”出逃,不少参与者也逃往外地。有一门小吃手艺的邓世奇也欠钱外逃,不过,他和老婆带上菜刀、擀面杖、煮馄饨的鸳鸯锅、做肉馅的木槌,来到厦门岛内开店卖小吃。第一天就有388元进账,而当时厦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几百元。消息传开,很快,一批出门追债的人也开起了小吃店,老家的人更是坐不住。短短几年,沙县小吃门店在福建、广东沿海几个城市逐渐扩散。
2.jpg
  食客们都知道,沙县小吃的优势是经济实惠、口味不错,扁食加拌面被打工族称作情侣套餐,还有蒸饺、炖罐、小炒等丰富品种。这种中式快消品很快打开了销路,占领了市场。来自沙县小吃办的数据显示,到1994年,厦门有900多家沙县小吃,外出做小吃的沙县人,1996年有一万多人,1999年两万多人,2002年达到三万多人。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缘的关系,沙县人最先到厦门、福州等城市开拓沙县小吃市场,随后又到珠三角、长三角,甚至是北京地区做小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沙县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2万余户,店面达2万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营业额超过60亿元。
https://www.fjsx.gov.cn/ztzl/lywhj/2015/201703/t20170315_653911.htm

回复

举报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