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小吃从业者抱团成立小吃协会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温州市小吃协会50家会员单位亮相在禅街举办的2020温州新国潮小吃博览会。

遍布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民间小吃特产,看似不起眼,但聚集抱团后就形成强大的力量。昨天(1月9日),由温州全市小吃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抱团组成的温州市小吃协会正式成立,近150名从业者成为首批会员。协会同时成立了温州小吃研究院及温州小吃产业基金,致力于挖掘温州民间小吃,扶植助推真正代表温州文化特色的小吃品牌传承发扬。

昨天中午,协会摆出了多道温州特色小吃、特产宴客,鱼饼、鸭舌、胶冻、芙蓉糖……聚集在一起后就有了浓浓的温州乡土味。“温州小吃渊源流传,但多散落民间,没有很好地挖掘弘扬,而且规范化不强。”温州市小吃协会会长、温州壹元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光雨说。因此,由温州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管牵头,经过三个月的筹备,成立了主要由市级和各县(市、区)餐饮、小吃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小吃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小吃行业的各类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组成的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成立后,首先将着手挖掘提升民间小吃特产并进行系统梳理盘点,做出温州小吃的家谱,出书立传,打造小吃地图,统一进行文化包装和输出。而后,将广泛听取收纳会员建议并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制定温州小吃行业标准,并开展各类评选活动,筛选真正代表温州文化特色的小吃品牌,同时谋划温州小吃品牌孵化众创空间,给予小吃协会会员集中展示推广、品牌孵化、经营交流的场所,传播温州小吃文化、推广温州小吃品牌。

协会发起成立的温州小吃产业发展基金,将为会员企业搭建平台嫁接资本翅膀投资特色名小吃,打造精品老字号,加强小吃品牌对外发展。温州小吃研究院将对协会会员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并连接各大高校、专业研究机构,为协会会员提供品牌和营销、管理提升服务。

协会还将与有关方面合作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小吃城和美食街,加入和助力温州市区的月光经济产业,并以样板规划小吃共享厨房,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带领温州小吃向外拓展延伸。此外,协会将牵头打造温州小吃产业电商货源中心,引进营销内容创作团队,搭建国内网红资源,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帮助温州传统小吃嫁接互联网传播手段和销售渠道发展。

1月9日至1月12日,刚成立的温州市小吃协会筛选了50家会员单位,亮相在禅街举办的2020温州新国潮小吃博览会。来自苍南、洞头、乐清、龙湾、瓯海、鹿城等地的传统特产及非遗美食汇集现场,展销温州小吃特产的同时,也展现了从业者抱团的力量和形象。

传承,发展,走出去

温州小吃的这些话题值得关注

昨天,温州市小吃协会专程邀请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院长、壹马资本联合创始人、中国饭店协会青企委副主席欧峰,上海正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海,与本地小吃代表圆桌论道,共同探讨温州小吃产业传承、发展和走出去等业内关注的话题。

A 正新如何从街边小店发展成拥有2万家门店的企业?

王海(上海正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司的发源地是温州,这里也是正新创始人的家乡。2000年,正新创始人在瑞安开出第一家店后,发现生意不错,这样的模式不但使消费人群改变了对小吃的消费理念,也改变了人们对街头小吃的看法。那时,正新就逐步开始尝试连锁,慢慢向外扩张。之后,正新总部搬到上海,正式布局全国。从第一家店到第一千家,正新用了12年。从“只开直营”店数上不去,到“开放加盟”实现连锁经营,两驾马车同时进行,正新利用社会力量迈上了一个发展新台阶。

在发展过程中,正新也经历过很多坎坷和挫折。小吃领域原先没有行业标准,正新通过实践并结合消费者的感受,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态体系,建立强有力的供应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三年时间,门店数从1000家发展到1万家,又用2年时间,发展到2万家。因此,发展之初最重要的是找准产品定位,接着才是开连锁店,推动品牌发展,相信品牌的力量。另外,创业之初一定要有信心和坚持,人生中专注把一件事做好。

B 本土小吃企业如何走向全国?

欧峰(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院长):2019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国潮”,很多企业由此得到发展机遇,成为领头羊。这预示着90后、00后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改变了,比起崇洋媚外,他们更加相信本土化和他们身边经常能吃到的、喜欢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多经典小吃都散落在民间,没有真正形成品牌化。这些小吃的品类、品牌是不是可以再升级?当我们研究品类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升级过程中能不能形成品牌化、连锁化、供应链化;其次,考虑是否可以实现“技术变现”,半工业化;最后,考虑你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支撑你未来走得更远。这时候,其实不用找资本,资本自然会关注到你。

地方特色的小吃走向全国,可以先从全球温商的概念做起,让他们找回记忆中的味道。借助全世界温州人的渠道,让他们成为企业未来在各个区域里的合作伙伴。

C 十八家面馆为何能把小吃做得这么“潮”?

潘建凯(十八家面馆创始人):创业之初,我们的定位就非常清晰:温州味、健康食、一家有温度的温州人面馆。如米面这种小吃是老百姓平常经常在吃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在定位时,我们把就餐环境、产品品质、产品器皿做了升级,在餐厅打造了上世纪80年代复古的就餐场景,让消费者感觉到是在家里吃一种最熟悉的小吃;在器皿上,特地用搪瓷缸来装米面,源于小时候生病时对街角巷口妈妈买回热腾腾米面的深刻回忆。打复古记忆牌,这使我们在温州“米面”这一品类中脱颖而出。

我们打造了四届“米面节”,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关注。造节的目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想加深温州本土小吃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希望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

D 父辈留下的老底子,如何发扬光大?

钱月顺(钱承恩馄饨二代传承掌门人):父亲钱承恩年轻时是农民,为了抢救落水的山里人呛伤了肺,干不了重活。迫于生计,他尝试过做桶,卖豆浆,也放过痧气,但均入不了门。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尝试卖馄饨,走遍闽南浙北,取各家之长,在馅料、用皮、取肉、火候等方面下苦功夫,生意越做越红火,时常有顾客因没有凳子坐而蹲着吃。久而久之,父亲的名字就成了一个品牌,只要说到“馄饨恩”,平阳人都知道哪条街哪家店。

作为传统小吃,作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把父亲钱承恩独创的“清汤馄饨单碗煮”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王木正 林珊

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0/1/10/art_1217831_41575606.html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