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山歌唱道:“长坡米烂洛基粽,木棠欧馍永昌葱;马井红鱼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可见欧馍在儋州的名气之大。然而当记者在木棠镇四处寻访欧馍时却发现,这响当当的木棠美食,已近乎绝迹。
在木棠镇文化站吴站长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制作欧馍的传承人———49岁的陈书圣。陈书圣十几岁时父亲教给他做欧馍的手艺,他是木棠唯一一个还会做欧馍的人,但二十几年来他却从没做过,连他的孩子也没有见过欧馍。
陈书圣说,从小时起就知道家里祖祖辈辈都在做馍卖馍,但不知道这个手艺是谁发明的。欧馍所选用的材料,是一种在儋州话里发音为“光都”的麦子。这种麦子以前在木棠有卖,但现在只在相距甚远的雅星镇才有。
虽然多年未做欧馍,但陈书圣对制作工艺仍了然于胸。做欧馍需要一个直径和高均约6厘米的铁制圆柱型容器,容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处剪出水波似的花纹。而名为“光都”的小麦,要磨成略为粘稠的浆,加入适量糖,放置两三个小时沉淀后,倒入铁制圆柱型容器,放在笼屉上蒸二十五分钟。蒸出的欧馍晶莹通透,顶部向中间凹陷,容器开口处的花纹印在欧馍上,远远看起来像绽放的花朵。
谢有造认为,欧馍的“欧”字,可能原本是“凹”字,指馍熟之后形成的凹陷,因为两个字发音相近,流传多年后,就演变成更为文雅的“欧”了。
木棠镇文化站吴站长小时候很喜欢吃欧馍,他用两手比划着说:“拿个筷子或者牙签,轻轻一拨,欧馍就从那铁制容器中跳出来,将容器还给店主,自己拿着欧馍吃。欧馍很小,一口就能吃进嘴里,像凉粉一样软滑,吃完后感觉嘴里还甜甜香香的。”
得知还有那么多人记得欧馍,陈书圣倍感意外,但他说:“欧馍是小本生意,当初只卖5分钱、1毛钱,现在一来原料难找,二来制作耗时较长,做起来也赚不了多少钱,无法坚持下去啊。”
https://www.danzhou.gov.cn/danzhou/dzly/mstc/201508/t20150804_15196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