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名吃-朱家馄饨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那天好友说请我吃饭,我是个典型的吃货,嘴也相当刁。于是就说有啥好吃的带我去品尝,不好吃的最好别给我推荐。他说有家馄饨你肯定没吃过,我说馄饨有啥好吃的?先不说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就是超市速冻食品也都堆的老高。

     他说不信跟我一块吃个试试,肯定不一样。于是,我随他就来到了位于西关国税局错对面的朱家馄饨馆。
  对于这类小饭馆,我通常喜欢称它为小吃部。
  店老板是个年近五十岁的男人,也许是小店刚开张,墙壁还有些湿漉漉的。经询问知道老板叫朱志东,老家是淮阳朱集乡人。这店以前开在别处,前几天刚搬过来的。而我那好友以前就经常光顾他的店,吃了他十几年的馄饨,属于他的铁杆粉丝。
  好友趁朱老板在操作间忙碌之际,竟给我娓娓道出了这朱家馄饨不寻常的来历。
  当年朱老板的爷爷朱文荣拜名师做了一手好饭菜,远近闻名,而朱集乡离项城又很近,项城又是袁世凯的老家,袁世凯又是个极为孝顺之人,袁世凯为了能让母亲有生之年尽可能吃到可口的饭菜,遍寻名厨。经多方打探后,便将朱文荣师傅请到了袁府。
  据说袁世凯的母亲原本也是厨界高人,当年凭着一手绝活儿——双手烙馍,俘虏了袁世凯的父亲,居然从一个大脚丫头上位成为偏房。她烙出的馍似宣纸一般薄,软硬适中。而袁老爷子生来爱吃烙馍,于是,要想俘虏一个男人就先俘虏他的胃,这个女人竟误闯误撞地做到了。
  就是这么一个对饭菜极讲究的女人,却对朱文荣师傅做的饭菜无从挑剔,特别是朱师傅做的馄饨皮薄馅嫩,味美汤鲜,更是令她百吃不厌。
  袁老太太特别喜欢淮阳的秀丽风光,每年都要在淮阳的别院——袁家祠堂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方便饮食,袁老太太就把朱师傅一家老少安排在了淮阳居住。从此,朱家在淮阳安居。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家族也土崩瓦解,各奔东西,家族外的其它成员均遣散回家,朱文荣师傅也暂时在家过上了一段清闲的日子。
  解放前的淮阳县城有两家极有名望的大地主,一位是城北的白姓,一位是城南的赵姓,江湖人称“南赵北白”,而城南的赵姓家有位赵老太太,当年曾是袁世凯母亲在淮阳结识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赵老太太在袁府做客时曾品尝过朱文荣师傅做的饭菜,回家后赞不绝口,并感叹着说:“如果家里能聘请到这么一位厨师,咱们赵家也真的算是有口福了。”
  袁家被遣散后,赵老太太从未停止派人打听朱文荣师傅的去向,并向自己的儿子吵闹着,要尽快能够早一天把朱师傅接到家,晚了恐怕就会被城北的白家抢去了!
  儿子也是位极有孝心之人,就亲自登门去拜访、下请柬,朱文荣师傅最终被他的诚心打动,携其家眷入住到赵家,从此在赵家安身。
  在赵家期间,他收了两名徒弟,两名徒弟虽性格迥异,却都虚心好学,艺德俱佳。朱文荣师傅将自己一身技艺倾囊相授,两位徒弟亦不负众望,没多久均在本地厨界崭露头角。一位解放后在县委小伙给领导做饭;一位行走江湖,红白两案闻名遐迩。
  朱文荣老先生八十岁病故,儿子朱崇山子承父业,到了孙子朱志东这代,除了在馄饨制作上精益求精外,又研制出灌汤小笼包及生汤丸子。做工极其讲究,不但全手工制作,就连包子褶的数目都完全统一到24个,让别人仿冒都是件很费脑筋的事。
  朱志东从做馄饨开始至今已近三十年了,接待过的各地吃货来来往往,不计其数,吃后均赞赏有加,有些外地游客甚至直接购买生的,带回去按照朱家馄饨传授的方法,煮熟并添加各种配料后,请家人品尝。
  2012年朱家生汤丸子被淮阳县旅游餐饮协会评为“中华名吃 淮阳名吃 ”,他的小店也被该协会评为“理事单位”,一个小吃店居然能让众人另眼相看,拥有如此殊荣,我想在本地区也实属罕见之举。
  朱家馄饨属于家庭作坊式小吃,朱志东的一双儿女也都参与进了这项“伟大事业”,当问起他孩子们是否喜欢这项“事业”时,朱志东乐憨厚地笑着说:“我这人一向民主,从不勉强孩子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你看他们边干活边唱歌的开心样就知道了——他们很喜欢这个行业。相信他们以后会比我做的更好,也会将朱家馄饨这个知名品牌发扬光大。
  看着他们一家四口各司其职,其乐融融忙碌的场景,在这个原本寒冷的冬天,我的心也顿时也被一种暖暖的氛围所感染,不由得掏出手机记录下了这次难忘的就餐经历。
朱家馄饨馆地址:淮阳县西城区环保路中段(国税局东20米路南)
订餐电话:13693945656  15294978883
https://www.huaiyang.gov.cn/thread-11422-1.html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