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德州市9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20多项与“吃”有关,其中就包括宁津长官包子的制作工艺,长官包子因源于宁津县长官镇而得名。长官镇位于宁津县北端,北临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的东光、南皮二县隔河相望,是宁津县唯一回汉杂居的乡镇,古朴典雅的清真寺作为宁津县的地标性建筑就矗立在该镇长官街。相传,清真寺为明朝永乐年间建成,后经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间数次维修,建成二进三院的规模。有楼、台、殿、堂等传统风格建筑,挑角飞檐,上覆琉璃瓦盖顶,房脊上饰龙、狮等雕塑。据《宁津县志》村镇名录:“长官旧治原名长湾店,因有湾坑绕村颇长,故而得名。”相传很早以前历朝中央政府都在长湾店设置地方管制机构,元朝达鲁花赤长官曾驻扎在这里,统领各营的兵将。长官有事需派传令兵骑马到各营号令,传令兵所到各营门前高喊“长官有令——到长官街——”久而久之,长湾店就叫成“长官店”、“长官街”了,这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长官包子成名于清道光年间。“面白皮薄、香味浓郁,馅大肉嫩、肥而不腻。咬一口,顺嘴流油,品一下,满口留香。”这是人们对长官包子的评价。清朝末年,张之洞在京任内阁军机大臣时,就曾请长官的回族师傅,到北京去专门制作长官包子,并敬献给慈禧太后,受到慈禧太后赞赏。 包子是北方家庭中极为普遍的食物,长官包子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其工艺能够入选“非遗”,与它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有很大关系。“选取牛羊肉的品种、年龄、健康程度、肥瘦,甚至切、剁肉的刀法部位要求很高,香油、调料等辅料配比严格。” 长官包子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46岁的张民杰介绍说,肉必须选用新鲜的上等牛、羊肉,牛羊要选2年以上的,配料也是十分讲究的,葱姜丝十分精细,连香油也都是自己家庭磨制的。肉馅的搅拌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朝一个方向搅拌,直至肉馅出劲儿,在制作长官包子的厨房,记者注意到,在配完辅料后,和馅时沿同一方向反复搅拌。“直至肉馅出劲儿,再闷制一段时间,入味后才食用。”张民杰说。 不光馅要讲究,做包子的面也很讲究,除选用优质小麦精粉外,面要和得嫩一些,做到兜馅不破,软而不黏。 张民杰介绍,闻就是通过闻馅判断咸淡;面和好以后敲敲面听声音,听到“砰砰”的声音时就说明面和好了可以用,听到“崩崩”的声音就是碱大了…… 张兴旺是张民杰的儿子,他是长官包子制作工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包的包子外形十分精致,都是32个花纹,远远望去就好像盛开的花朵,做到了“上捏三十二(即捏出三十二个花纹),形似一朵花,封口严又实,汤汁不外洒”。 长官包子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与大柳面、保店驴肉并称为宁津“三大小吃”。“传承祖辈工艺,传承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继续将长官包子制作工艺传给后代,使长官包子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张兴旺说。
http://www.sdningjin.gov.cn/n50593809/n50593865/n50593877/c60568804/conten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