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特色炒面 湟源人在过去,一般农家一燕麦炒面为主要方便食品的。高寒山地大量种植燕麦,部分作家畜饲料,部分为农家食用。燕麦炒面营养价值较高,即使在没蔬菜的季节。常吃炒面也不会出现消化不良、身体不适的现象,所以深受农家欢迎,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闲季节,基本上家家都会焜燕麦磨炒面。磨制燕麦炒面很费功夫,先装干净的燕麦放在大铁锅中蒸煮(叫焜燕麦),一小时左右,把煮熟的燕麦放在干净的地方晒干。(冬天要好多天才能干透)用毛口袋装起来,驮到水磨上。初次磨少而,必需先把磨盘拆卸下来,磨仓全部清理干净。磨炒面的工序比较复杂有三道,第一步:把熟燕麦搓去外皮,方法是把磨盘顶扇托起,使磨快速转动,把燕麦内蕊。第二步:把磨下来连皮带蕊的磨物过筛子,筛眼里下来的是破碎的燕麦内蕊,取出备用,人们称之为“燕麦榛子”。把燕麦皮倒进下仓当燃料。第三步:放松磨盘的撬棍,一个人专门坐在磨盘上,往磨眼里细细地灌“燕麦榛子”,这决定着炒面的粗细,炒面越细越好,所以千万不能着急要细细地慢慢地灌,灌多了面就粗了。第四步:是把磨下来的炒面过粗萝,隔去毛茸茸的“叶泄”(燕麦蕊下部的茸毛不能食用,如不慎吃进,嗓子眼奇难受),农家妇女用“叶泄”打成浆糊,做麻布“隔背”(做鞋用的布背子,用麻纸和破布粘制成的做鞋底子用的原料),萝底下的才算是炒面。回到家里又用细萝罗过,才能入口。吃炒面很方便,吃法有两面三刀种,一种是加少量水拌,窍门是水不能太多,能手捏面团就行,丹人称为拌炒面。一种是直接就着凉开水或茶水干吃,当地人称为“丢炒面”,就是把细细地炒面捏成团丢入口中就水吃下,这种“干丢”炒面太小的小孩不行,很容易呛着。现在的年青人也没有“干丢”的技术,当年的半大的小孩都会干丢炒面。吃燕麦炒面抗饿,营养又丰富,即使在劳动强度大的时候,光吃炒面不吃菜,也不会损伤肠胃。今天超市里买的什么营养麦,就是燕麦炒面的味道,只不过没把它磨面细面,只把它压扁了,叫做麦而已,说它有营养,这我信,因为湟源很多老年人小时候都是吃炒面长大的。 丹地还有一种炒面是青稞炒面,其加工方法比燕麦炒面简单的多。就是把干净的没有砂类的表稞放到烧的极热的细砂土中炒,青稞壁哩叭啦暴起来,就算是炒熟了,和爆米花相似,然后筛去砂土,搓去外皮,用菠萁将外皮菠去,年间,用手摇磨,磨成较粗的面,青稞炒面就算成了。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及燕麦炒面,如果没有酥油,就不大好吃,特别是胃有返酸毛病的人不能常吃多吃,但牧民却将青稞炒面当成主食,这就是有名的酥油炒面,一只小龙碗,放一块酥油(加点糖)放一小撮“曲拉”(即干奶酪)倒小半碗奶茶,抓满碗的青稞炒面,牧民用自己的无名指(不用筷子)沿碗边灵巧地转动、搅拌,不一会,鹅蛋大小的一碗酥油炒面就拌成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这就是牧民的中午饭或早饭,小小的“一拌”酥油炒面可以让人整天不饿,牧民几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也不知传了多少代,恐怕是古来有之,没人做过考证。今天成了这里的特色小吃。
http://www.qinghai.gov.cn/dmqh/system/2014/08/25/01013048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