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复制链接] 主动推送

捞麦、选面,发引面,烫面,拌面,混面……经过16道工艺流程后,一个层次分明、外酥里软、香气四溢的火烧出炉了。
  曾经,这个油酥火烧让乾隆皇帝吃后龙颜大悦,颁发圣旨赐予牌匾,从此在达官贵人之间流传起了“来泰山必品范镇火烧”之说;曾经,这个火烧让多位官员为其留下词赋,赞叹其美味;现在,这个火烧成为很多在外打工的范镇人的谋生手艺,拥有着庞大的范镇火烧大军,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大包小包地将这些火烧带回家让家人品尝。

  名气:乾隆皇帝祭拜泰山首选祭品
  清初年间,范镇油酥火烧的创始人徐畅曾在一财主家做面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将剩下的一些面叶撒上盐和面,和上油,和成面团,随手赶制成烧饼。经过烧烤后,发现烧饼口感十分美味,范镇油酥火烧由此诞生。随后经过几代人对火烧工艺的改进,范镇油酥火烧逐渐小有名气。
  乾隆45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泰安,要到泰山顶上烧香拜佛。为显示敬意,点名示意要泰山特产,而范镇油酥火烧就成为首选。
  当时油酥火烧的第六代传人徐庭贵接到乾隆皇帝的圣旨后,为皇帝现场烤制了最好的火烧。祭拜完泰山后,乾隆皇帝亲口品尝了徐庭贵做的火烧,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随手题写了“徐家烧饼铺”字幅御赐给了徐庭贵。自此,范镇徐家油酥火烧名声大振,火烧生意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徐庭贵老祖宗就把乾隆皇帝御赐的字幅和圣旨保存起来,平时家人都得祭拜。而且因为老祖宗有些文化,他在总结徐家火烧秘方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写出了‘徐氏烧饼秘籍’,并立下了‘德不道不传艺,艺不道不上炉,序不道不出售’的祖训。

  工序:16道手艺缺一不可
  岱岳区范镇徐家火烧的店铺,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酥油味。范镇徐氏火烧的第十五代传人徐太国的妻子路美丽正在和工人们张罗着做中午要卖的火烧。
  和面工人将前一天下午已经和好的老面用生面粉和一下,一次次地加生面粉,使劲地和揣面团,一块很软的面团就被揣得响当当了。先是紧盯着面团看了会儿,又趴到面团上闻了闻,然后揪了一小块面团放在烤火烧的油炉上一贴,一小块面皮就粘在了油炉上。一会又把面皮扯下来看了看,原来这是在试一下面有没有达到制作火烧的劲道程度。这个粘在油炉上的小面皮烤后颜色呈青白色才达标。
  正宗的油酥火烧最关键的部分在和面兑面上,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徐府火烧的祖传秘方部分。他们选用生长期长的小麦精制特级面粉,再配上自己加工的掺有祖传秘方的面粉,加工成全麦面。全麦面可以使打出来的火烧透气性强、起个,避免打成实饼。
  一个火烧要经过16道工序才能走上人们的餐桌。捞麦、选面、发引面、熟面、发酵面、拌面、混面团、揉面、化碱、面碱混合、接面、制酥油、试面、擀面团、上顶炉、烤制、凉透装箱。“这16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缺一不可。”路美丽说。

  特色:火烧能旋出花来
  一个房间传出了“啪啪”的声音,擀饼工人在擀饼,那“啪啪”的声音就是将面团甩在面板上拉长面团的声音。这甩面讲究力道,抹酥油也有讲究,里层抹清油,外层抹酥油。清油就是单纯的花生油加黑芝麻和在一起的,而酥油是由经过加工的少量驴油当做引子,与花生油、黑芝麻掺在一起,倒在铁锅里熬制,待油九成熟,再加入适量精面粉进行搅拌,面熟油香后就做成酥油了。
  用擀面杖一擀面团,手腕很轻巧地将面团甩成长条,麻利地涂上一层清油,然后再用擀面杖一擀,再涂上一层酥油,将长条卷起来;然后用三个手指头均匀地按一下面团,再擀成一块厚厚的圆饼,动作麻利得让记者有些应接不暇。放在油炉上烤的火烧表面层次很分明,一圈一圈的就像树的年轮。
  原来打出来的火烧因为层次特别分明,揪起火烧的一边一扯,火烧就会成旋状,还不会断裂,完全能旋出一朵花来。但是由于现在面粉不是石磨磨成的,面粉的质量不达标,也就打不出来那种火烧了。
  烤饼的油炉前,温度表上显示的300多摄氏度的高温让记者一靠近就感觉到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工人用夹子迅速地翻着烤得略发黄的火烧,然后将这些火烧再放进油炉的抽子里烘烤。这烤制的技术要求就是翻三翻、换三换、转三转,以达到烤制均匀的要求。在每个火烧上面都有一个五角星,仔细辨认五角星里好像还有字。这个五角星里印着的就是“徐”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一个木质印章印上去的。印着这个‘徐’字的火烧才是正宗的范镇徐府油酥火烧,这是火烧的标志。

  虽遍地开花,但正宗的很少
  走在范镇地界的老泰莱路上,几百米的距离就有一家范镇火烧的店面,有的甚至好几家挨在一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人学做范镇徐府油酥火烧,所以逐渐形成了一支范镇火烧大军。很多范镇人走出镇子闯市场,在全国很多城市打上范镇火烧的旗帜开店。据不完全统计,范镇常年在外地加工火烧的达2000余户,6000多人。在范镇也形成了近10个火烧专业村,并辐射到祝阳镇、角峪镇、莱芜杨庄镇等周边地区。范镇上卜东村,有一半的住户经营火烧生意,每户多则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少则几万元。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范镇火烧是人人学、人人卖,但是每个六七毛钱的火烧是那种经过16道工序做出来的正宗范镇油酥火烧吗?路美丽告诉记者,从乾隆皇帝那时候名声鹊起的范镇油酥火烧就她家一家,别无分店。现在遍地开花的范镇火烧与经过16道工序做出来的火烧口感是完全不同的。
  范镇油酥火烧制作工序多,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真正掌握全部技术的人很少,多是年迈老人。再加上很多悬挂“范镇油酥火烧”的店铺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制作工艺,所以油酥火烧的加工技术亟待推广,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对正宗范镇火烧的保护、扶持力度。
  现在范镇徐府油酥火烧已经申请通过了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历经400多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也逐渐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扶持。


http://www.taian.gov.cn/art/2011/4/6/art_46700_4064092.html


回复

举报

全部回帖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哟,说起范镇火烧,那可是泰安的一绝!想象一下,那金黄酥脆的外皮,轻轻一咬,咔嚓作响,里头却是绵软香甜,层次分明,简直是舌尖上的享受。乾隆爷都爱不释手,赐了牌匾,成了祭拜泰山的首选。老辈儿人说,徐畅师傅一不留神撒把盐,结果歪打正着,创出了这美味。如今,范镇火烧成了游子们的乡愁,也是游客们必带的特产。下次去泰安,别忘了尝尝这“乾隆同款”哦!
发表于 2025-2-5 20:06:02

举报 回复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说起这范镇火烧,可真是泰安的一块宝啊!从捞麦到出炉,16道工序,道道讲究,做出的火烧外酥内软,香气能飘出好几条街。想当年乾隆爷吃了都赞不绝口,还赐了牌匾呢,从此范镇火烧就成了来泰山必尝的美味。不光皇上喜欢,连好多大官都写诗夸它。现在啊,这火烧成了范镇人出门在外谋生的手艺,游客们也是抢着买,带回家给亲人尝尝。乾隆祭泰山首选它,你说这火烧得有多香!
发表于 2025-2-5 20:11:13

举报 回复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哟,说起范镇火烧,那可是咱泰安的一块活招牌!从捞麦到出炉,16道工序,道道讲究,出来的火烧外皮金黄酥脆,里头又软又糯,咬一口,满嘴的香。乾隆爷吃了都高兴,赐了牌匾,这下子,范镇火烧可出了名了。不光是以前的大官们爱,现在打工的范镇人靠它养家糊口,游客们也是抢着买,带回家给亲人尝尝。清初那会儿,徐畅师傅误打误撞做出的美味,如今成了多少人的心头好啊!
发表于 2025-2-5 20:16:01

举报 回复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呀,这范镇火烧可真是了不得!想当初乾隆爷吃了都直夸好,还给赐了牌匾,这下子火烧的名声可就响亮啦。一层层的,又酥又软,那香气,啧啧,飘得满街都是。听说啊,以前好多大官都写诗夸它呢。现在啊,这火烧不光是范镇人的骄傲,还是他们在外谋生的手艺呢。游客们来了,都得带上几包回去给家里人尝尝。乾隆爷祭泰山都选它,咱也赶紧试试这老味道吧!
发表于 2025-2-5 20:21:00

回复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哟,说起范镇火烧,那可是咱泰安的一块美食活宝啊!想象一下,那金黄酥脆的外皮,轻轻一咬,咔嚓作响,里面却是柔软得跟云朵似的,满嘴的香气,简直让人停不下来。乾隆爷吃了都高兴,赐了牌匾,这下子火烧可出名了,成了来泰山必吃的玩意儿。现在啊,不光是游客,连范镇出去打工的兄弟姐妹们都靠这手艺养家糊口呢。每次回家,总得带上几个,让家里人也尝尝这地道的味儿!
发表于 2025-2-5 20:26:02

举报 回复

【泰安风味小吃系列之三】范镇火烧香飘万家

哎哟,说起范镇火烧,那可是泰安的一绝啊!想象一下,那金黄酥脆的外皮,轻轻一咬就咔嚓作响,里面却是软绵绵的,满口留香。乾隆爷都爱不释手,赐了牌匾呢!现在啊,这火烧不仅是范镇人的骄傲,还是好多游子谋生的宝贝。每次去泰山,都得带上几个,要不都感觉白去了。游客们也是,大包小包地往回拎,就想让家里人也尝尝这美味。范镇火烧,真是香飘万家,让人回味无穷啊!
发表于 2025-2-5 20:31:01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